赛赫智能:“中国智造”融入“全球制造”的典型样本
将时间拨回到十年前,在内需及出口的刺激之下,中国汽车产能持续了多年爆发式增长,2000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全球排名实现了从第十名到第一名的飞跃式进步。彼时,中国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汽车生产大国”。
渗透到产业内部,汽车工业产业链非常长,是全球化高度分工的一个“缩影”。即便是一辆品牌属地会打上“日本车”、“德国车”、“美国车”标签的汽车,涉及的零部件或制造装备可能多达上万个,涉及到十多个国家。
在整车生产上,中国有着明显的产能优势。然而,在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或制造装备生产上,中国汽车业依然有着明显的“西方依赖”。
在汽车制造装备生产上,中国能否从追赶实现超越?带着这样的商业初心及考量,赛赫智能董事长李泽晨自2008年开始创业,并选择了轮胎装备检测和整车检测两大细分业务领域。
经过十三年的深耕,赛赫智能已进入国内外主要汽车制造商的认可名录中,不论在国内还是欧美市场,都做到了领先地位。可与国外有着顶尖技术的百年企业“同台竞技”。
01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渗透
有着优秀基因的企业,都有一种战略上的长期穿透力。这样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始终围绕一个明确的长期目标,进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通过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期的执行能力去落地。
有着工科背景,全球顶尖咨询公司从业背景、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管理经验的李泽晨,从创业之初,就确定了以技术作为公司发展底层逻辑的核心理念,这一坚持就是十三年。
目前,赛赫智能有着非常“豪华”的研发团队,研发技术人员占比公司员工人数超过40%,在中国、德国、英国、美国四处设有研发中心,人员多数来自国内外顶尖学府或知名汽车产业链内的企业。
在人才的加持及外部技术的融合之下,赛赫智能在境内外拥有专利54项。并且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及海外并购,赛赫智能形成了“核心技术→部分核心部件/软件→大部分核心设备→部分系统集成”的业务体系,其中16项核心设备实现完全自主化。
以汽车轻量化的研发为例,针对“如何在保证原有的行驶安全性、耐撞性、抗震性以及舒适性等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利用新型轻质材料有目标地减轻汽车自身重量”的问题,赛赫智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探索,期间参与了逾1万次碰撞试验,累计了超过5万组轻量化材料的连接数据形成的数据库,才造就了公司在轻量化车身设计上的核心竞争力。
赛赫智能的核心技术虽然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广泛应用在多个细分领域,但是公司坚持做专做精,仅仅保留四五个产品线,聚焦在四到五个专业领域。赛赫智能从1到N,再从N到4或5的商业考量,不盲目做加法,持续做深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渗透。
02从增长“临界点”到竞争“护城河”
从商业解读的角度而言,市场供需关系、行业竞争关系的底层逻辑在于“稀缺性”,何为“稀缺性”?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达到同行难以复制你的产品竞争力,客户难以摆脱对你的产品依赖,你就有了“议价权”,也称之为“熊彼特创新租金”。
因此,只有在一个科技密度高的行业,企业才便于构建技术壁垒,以提高产品价格获得高利润率。赛赫智能成立之初,选择了在科技密度高的汽车装备智造领域,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但是技术积累并非一蹴而就,在起步阶段总会面临不少难题。
例如,2017年前的汽车总装、检测市场,主要被国外厂商垄断,中国厂商很难与其竞争。关键原因是中国厂商由于技术积累不足,普遍无法实现检测算法、功率检测算法、运动与伺服控制算法等底层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而导致测量系统、传感器、运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自主研发制造。
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垄断,长期以来是国内同行和汽车整装厂的痛点,而善于突破的李泽晨将此看成是企业成长的机会。自2008年到2016年之间,赛赫智能持续在技术研发之下,不断改进产品效能,也在不断地从国外厂商手里抢占市场份额。
2017年始,赛赫智能熬过了前期的漫长探索,跨越了“临界点”,迎来了爆发增长期。
目前,赛赫智能的客户已经包含了捷豹路虎、阿斯顿·马丁、迈凯伦、海斯坦普等知名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与海外顶尖企业在同一舞台“竞技”。
展望未来,李泽晨认为赛赫智能在与海外同行竞争时,劣势在缩小,优势却很明显。
其一,在赛赫智能背靠中国大市场,更接近汽车厂商需求。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是第二名美国的近2倍,赛赫智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厂商共同研发、应用新技术;
其二,经过多年产业的发展,中国研发能力在飞速进步,政府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空前;
其三,在中国城市发展分工中,逐渐形成了研发在一线城市,制造在二线城市的产业梯队,告别了高生活压力的一线城市,回到家乡所在的二线城市,中国制造业工人的稳定度在提升,熟练度也在不断增加。
基于此,李泽晨无限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也看好无数如赛赫智能一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中国的成长。
03将“中国智造”融入到“全球制造”
站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赛赫智能都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以“演进思维”来观察中国制造业在时间轴上的变化,不难发现,中国的制造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以“OEM”来料加工为主,到产能扩张后“Made in china”席卷全球、多个行业实现“规模效应”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再到融入高精尖产业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不断在交叉融合中进行转型。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0.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
商业结构的改变,孕育着伟大的机会:在互联网的风口下,诞生了腾讯、字节跳动;在产能扩张实现规模效应的模型中,诞生了格力、欧派;如今,中国已搭建了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最高效率的生产速度,正处于向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新智造时代”全速迈进。
2017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先进装备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应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先进制造装备。在中国制造业向“专精特新”倾斜的机遇之下,赛赫智能完全有机会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未来,也会有更多像赛赫智能这样的企业参与到全球化分工产业链的顶端,从低附加值制造领域进军到高附加值领域,以“中国智造”融入到“全球制造”。
将时间拨回到十年前,在内需及出口的刺激之下,中国汽车产能持续了多年爆发式增长,2000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全球排名实现了从第十名到第一名的飞跃式进步。彼时,中国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汽车生产大国”。
渗透到产业内部,汽车工业产业链非常长,是全球化高度分工的一个“缩影”。即便是一辆品牌属地会打上“日本车”、“德国车”、“美国车”标签的汽车,涉及的零部件或制造装备可能多达上万个,涉及到十多个国家。
在整车生产上,中国有着明显的产能优势。然而,在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或制造装备生产上,中国汽车业依然有着明显的“西方依赖”。
在汽车制造装备生产上,中国能否从追赶实现超越?带着这样的商业初心及考量,赛赫智能董事长李泽晨自2008年开始创业,并选择了轮胎装备检测和整车检测两大细分业务领域。
经过十三年的深耕,赛赫智能已进入国内外主要汽车制造商的认可名录中,不论在国内还是欧美市场,都做到了领先地位。可与国外有着顶尖技术的百年企业“同台竞技”。
01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渗透
有着优秀基因的企业,都有一种战略上的长期穿透力。这样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始终围绕一个明确的长期目标,进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通过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期的执行能力去落地。
有着工科背景,全球顶尖咨询公司从业背景、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管理经验的李泽晨,从创业之初,就确定了以技术作为公司发展底层逻辑的核心理念,这一坚持就是十三年。
目前,赛赫智能有着非常“豪华”的研发团队,研发技术人员占比公司员工人数超过40%,在中国、德国、英国、美国四处设有研发中心,人员多数来自国内外顶尖学府或知名汽车产业链内的企业。
在人才的加持及外部技术的融合之下,赛赫智能在境内外拥有专利54项。并且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及海外并购,赛赫智能形成了“核心技术→部分核心部件/软件→大部分核心设备→部分系统集成”的业务体系,其中16项核心设备实现完全自主化。
以汽车轻量化的研发为例,针对“如何在保证原有的行驶安全性、耐撞性、抗震性以及舒适性等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利用新型轻质材料有目标地减轻汽车自身重量”的问题,赛赫智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探索,期间参与了逾1万次碰撞试验,累计了超过5万组轻量化材料的连接数据形成的数据库,才造就了公司在轻量化车身设计上的核心竞争力。
赛赫智能的核心技术虽然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广泛应用在多个细分领域,但是公司坚持做专做精,仅仅保留四五个产品线,聚焦在四到五个专业领域。赛赫智能从1到N,再从N到4或5的商业考量,不盲目做加法,持续做深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渗透。
02从增长“临界点”到竞争“护城河”
从商业解读的角度而言,市场供需关系、行业竞争关系的底层逻辑在于“稀缺性”,何为“稀缺性”?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达到同行难以复制你的产品竞争力,客户难以摆脱对你的产品依赖,你就有了“议价权”,也称之为“熊彼特创新租金”。
因此,只有在一个科技密度高的行业,企业才便于构建技术壁垒,以提高产品价格获得高利润率。赛赫智能成立之初,选择了在科技密度高的汽车装备智造领域,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但是技术积累并非一蹴而就,在起步阶段总会面临不少难题。
例如,2017年前的汽车总装、检测市场,主要被国外厂商垄断,中国厂商很难与其竞争。关键原因是中国厂商由于技术积累不足,普遍无法实现检测算法、功率检测算法、运动与伺服控制算法等底层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而导致测量系统、传感器、运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自主研发制造。
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垄断,长期以来是国内同行和汽车整装厂的痛点,而善于突破的李泽晨将此看成是企业成长的机会。自2008年到2016年之间,赛赫智能持续在技术研发之下,不断改进产品效能,也在不断地从国外厂商手里抢占市场份额。
2017年始,赛赫智能熬过了前期的漫长探索,跨越了“临界点”,迎来了爆发增长期。
目前,赛赫智能的客户已经包含了捷豹路虎、阿斯顿·马丁、迈凯伦、海斯坦普等知名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与海外顶尖企业在同一舞台“竞技”。
展望未来,李泽晨认为赛赫智能在与海外同行竞争时,劣势在缩小,优势却很明显。
其一,在赛赫智能背靠中国大市场,更接近汽车厂商需求。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是第二名美国的近2倍,赛赫智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厂商共同研发、应用新技术;
其二,经过多年产业的发展,中国研发能力在飞速进步,政府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空前;
其三,在中国城市发展分工中,逐渐形成了研发在一线城市,制造在二线城市的产业梯队,告别了高生活压力的一线城市,回到家乡所在的二线城市,中国制造业工人的稳定度在提升,熟练度也在不断增加。
基于此,李泽晨无限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也看好无数如赛赫智能一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中国的成长。
03将“中国智造”融入到“全球制造”
站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赛赫智能都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以“演进思维”来观察中国制造业在时间轴上的变化,不难发现,中国的制造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以“OEM”来料加工为主,到产能扩张后“Made in china”席卷全球、多个行业实现“规模效应”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再到融入高精尖产业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不断在交叉融合中进行转型。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0.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
商业结构的改变,孕育着伟大的机会:在互联网的风口下,诞生了腾讯、字节跳动;在产能扩张实现规模效应的模型中,诞生了格力、欧派;如今,中国已搭建了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最高效率的生产速度,正处于向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新智造时代”全速迈进。
2017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先进装备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应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先进制造装备。在中国制造业向“专精特新”倾斜的机遇之下,赛赫智能完全有机会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未来,也会有更多像赛赫智能这样的企业参与到全球化分工产业链的顶端,从低附加值制造领域进军到高附加值领域,以“中国智造”融入到“全球制造”。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