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看看

深度参与大资管市场竞合——专访平安资管董事长黄勇

  深度参与大资管市场竞合——专访平安资管董事长黄勇

在过渡期平稳结束后,资管新规从今年起开始实施。从落地到实施的3年多时间里,这一被业内认为涉及面最广、要求最严的资管新规不仅使监管标准走向统一,更重塑了资管市场的格局。未来,资管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银行保险报》资管版开设“资管大咖谈”栏目,邀请资管行业掌.舵.人共同探讨未来资产管理的前行方向。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疫情反复、信用风险快速上升、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作为掌握4万亿资产的大型保险资管公司新掌门人,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资管”)董事长黄勇刚上任就面临着诸多内外部环境的挑战。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专访时,平安资管 黄勇表示,面对复杂局面,要知道长期正确的事是什么。不要焦虑和着急,而是要着眼长远,顺势而为。

资管新规下合作多于竞争

2022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资管行业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保险资管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如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等,处于同一起跑线。那么,各家机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竞争关系?

“现阶段,我认为大家是合作多于竞争,因为市场快速扩张中,大家都可以做增量,每个类型的机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也许5年至8年后,进入存量市场,竞争才会逐渐激烈。”黄勇说。

当前,资管机构应如何发挥各自的能力特长,合作共赢呢?

黄勇表示,保险资管公司可以向某些优秀的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学习投研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同时,保险资管的大类资产配置和多品种投资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二者在资产支持证券(AB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基金中的基金(FOF)等领域有很多合作机遇。

再如,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值化转型压力大,亟须低波动、绝对收益特征的产品。保险资管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控优势能够满足银行理财的配置需求,可以为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投顾服务,而银行拥有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可以和保险资管公司合作互补。

逐步提升第三方业务比重

根据《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管已获准面向合格个人投资者发售产品。保险资管也可以涉足C端业务,但是行业目前并没有大规模开展这块业务。

“保险资管的业务模式以B端为主,如果要涉足真正意义上的C端,除了投资本身外,还要考虑诸如客户鉴别、客户服务、风险鉴别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需要构建一个复杂的系统。”黄勇分析称。

尽管直接触达C端客户的保险资管的相关产品较少,但是保险资管公司开始尝试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一些产品。例如,平安资管与浦银理财推出了一款联名FOF产品,客户通过浦银理财购买这款产品,平安资管作为投顾参与其中。“我们希望这种联名产品的推广,能够输出我们长达20多年沉淀的投资能力,间接服务C端客户,也可以提升平安资管的品牌认知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资管新规下,保险资管公司正在加速市场化,其管理的资金不再局限于系统内保险资金,而是加速向第三方业务拓展。

黄勇表示,平安资管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管理好集团内的保险资金,在还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发展第三方业务。但是,目前这一业务量占比并不高。截至2021年末,平安资管第三方业务规模超过5200亿元,占公司总管理规模约13%。据了解,国际上一些知名保险资管公司的第三方业务占公司管理资金规模的一半以上。

“我们比较长远的目标是第三方业务管理规模占比不断提升。”黄勇表示,公司首先要确保服务好主业,努力实现集团内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同时,长期来看,要向国际上领先的保险资管机构看齐,深度参与大资管市场,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这些主要通过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以及与银行、保险、大中型企业、海外机构合作来实现。只有深度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提高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只有积极拓展外部客户,才能真正磨炼市场竞争力,反过来促进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U@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